首页 新闻 正文

从“眼巴巴”到“手飒飒”,5年59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红色劲旅自主维保突击队”攻坚实录

2025-05-26| 环球品牌网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像沙柳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牢牢守护着一颗天然气管道“心脏”。正是这颗不停跳动的“心脏”,为下游三省两市一区源源不断输送着光与热。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红色劲旅自主维保突击队完成了陕京二线DY401压缩机组8000小时自主维保工作,这是这只队伍成立以来,第5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展的第59次机组自主维保。

他们是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红色劲旅自主维保突击队”。突击队成立以来,突破此前压缩机组由国外或第三方进行维保的技术封锁,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实现节能增效,立起“红色劲旅自主维保突击队”好样子。

邬建国检查工具

技术攻坚——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压缩机是油气管道系统中唯一的动设备,也是为天然气提供动能的唯一来源,是当之无愧的管道“心脏”。早期,压缩机都是进口机组,压缩机维保核心技术也长期被国外厂商及第三方专业团队垄断。这意味着,一旦这颗“心脏”出现故障,只能等待外方维修,不仅费用高得惊人,抢修速度也难以保障。

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突击队吹响向压缩机自主维保进军的号角,耗时5年探索出一条自主维保之路。

由于技术封锁,机组维保所需的专用工具不全,突击队队员、高级技师邬建国不断查阅资料,对机组维保的专业工具发起攻关。通过研究,自制出第一个压缩机专用维保工具——压缩机维修组合变形工具。尝到甜头的邬建国,带领团队不断研发自主维保工具,发明了48种工具,维保效率整体提升38%。其中,突击队队员、二级工程师姜艳民带领专业人员完成3次压缩机组干气密封故障抢修任务,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的故障维修瓶颈。

姜艳民检修设备

有了从“0到1”的突破,突击队越战越勇、不断前行。他们紧盯每道工序、紧跟回装情况,确保每一道法兰、每一个探头全部安装到位、质量过关。2019年以来,突击队完成59台次自主维保工作,节约维保费用约1300万,形成成果25项。

模范带动——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远

随着榆林作业区不断扩大,突击队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他们坚信,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远,作为党员,要发挥好带头模范作用,帮助整个团队一起成长、一同进步。

在机组自主维保过程中,突击队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等方式,全面锤炼团队人员素质本领。2020年,以一级工程师张演义的名字命名的工匠实验室成立。为了将工匠实验室打造成孕育青年工匠的摇篮,他精心组织开展98人次专业技术轮训,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帮、一对一地带,通过理论讲解、以战代练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技术水平,先后为行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约30余人次。同年,面对压缩机组自主维保挑战,张演义主动请缨承担此项工作,由他带队开启压缩机组自主维保的破冰之旅。首次维保,面对国外技能的封锁,他们不断摸索、不停探讨。经过三年实践,这支维保队已完成41台次机组维保工作,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区二种机型的各级维保任务。

张演义与团队讨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张演义团队成员、副主任郝卓卓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榆林压气站及所阀4座阀室的功能测试,保证了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完成各类仪表校准近2000台次,未发生一次超期情况。

创新创效——打破不可能,突破行不通

一线是创新的土壤,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突击队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完成任务,还是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充分用好员工智慧,在实践中思考、实践中创新,把创新“金点子”变成解难“金钥匙”。

郝卓卓研究方案

陕京二线投产时,突击队参加主导榆林压气站二线供配电系统、二线压缩机组滤波器扩容、三线压缩机组建设等项目的安装、调试、投产工作,其中“二线DY403压缩机组频繁不定时停机”故障困扰着整个项目进度。为了解决此项难题,他们聘请了多名国外专家,但专家也束手无策。突击队汇聚全体员工智慧力量,通过查阅资料、24小时监控报警屏幕,最终解决了滤波器不定时跳闸致导机组停机问题,得到了专家好评,成果也发表于国外期刊。此次实践,激发了突击队科技创新的激情,他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秉持“打破不可能,突破行不通”的决心,不断开展创新及改造工作。(通讯员 蒋晋 刘迪)

收藏 分享 邀请

环球品牌网 —— 关注头条,洞见未来

联系电话:13671246822

QQ:211544606

邮箱: 211544606@qq.com

使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